第1章:博闻广识 看透犯罪的人世百态,不恐慌
情绪犯罪
嫉妒——恐惧——失控
碎尸很难的原因:
1.对尸体的一般恐惧
2.犯罪者的负面心理状态
3.需要技术和力气
情绪漏斗——满溢爆发
凶手心理分析:
1.没有心理情绪发泄渠道
2.嫉妒的水倒得太快
3.被同学言语霸凌
4.不自信
情绪的郁结:情绪在没有抒发的情况下,慢慢一个点堵起来会造成——精神视野的缩小,判断力减弱
凶手犯罪诱因:
1.发泄嫉妒情绪
2.害怕被告状
亲密关系暴力IPV
亲密恐怖主义:亲密关系中夹杂着各种暴力、破坏、恐吓,并以这些威胁和实际迫害对方。
暴力对象:非家庭成员,有亲密关系
暴力方法:言语暴力;精神暴力;经济暴力;性暴力
严重后果:心理层面——抑郁、焦虑、惊恐;认知层面——改变对亲密关系的认知;经济层面——损失钱、丢掉工作;健康层面——身体伤害、被杀害
原因:
1.控制与怀疑
2.排他性
3.不正确的包容与忍让
4.错误的认知——打是情骂是爱爱我控我管我等
骗婚行为
急——放松警惕——受骗
犯罪心理特点:
1.不正常婚姻或不结婚的追求短平快
2.合法婚姻为前提的骗婚则会慢慢的追求更多的利益
3.无条件地顺从和关心——沦陷
4.选择某方面自我评价低的对象下手
典型强奸
要素:抗拒、陌生、隐秘、暴力
非典型:非暴力、熟人
心理:报复;缺陷和自卑;欲望发泄;没人报案
拐卖
心理:养不起、得不到、赚不少
卖淫嫖娼
心理:缺少监管、缺少父母关爱;爱慕虚荣
心理操控:暴力;金钱;感情
卖淫者:享乐;性生理和性心理差异;人格(乐群外向、缺乏常识技能、情绪容易激动疑心重、自以为是、我行我素、缺乏主见、爱幻想、自私、缺乏社会责任感)
嫖娼者:性观念错误、价值观偏差
尾行
精神病患:妄想;情感障碍;精神分裂
非病患:人格障碍;情绪紊乱;物质依赖
留学安全
中国人——有钱;好欺负
熟人作案——接触机会;更了解
社交压力/学业压力
早期越轨
因素:悲惨童年;社会学习与模仿;脑发育问题
弑亲
关系越紧密越容易引起弑亲
越紧密越扭曲(爱、憎恨、纠葛)
弑亲特点:
1.弑君型:保护心理,弑父
2.逃避型:逃避父母的要求
3.偏执型:报复父母从前的错误
4.病态型:解脱压抑的家庭环境
5.分裂型:家庭成员之间的分裂
报复社会
凶手心理分析:性格偏激;自傲、爱面子;遭遇挫折;亲密关系问题
报复社会恶性案件特点:
1.目标的随机选择性
2.目标并不是单一的
3.凶手没有精神类障碍
刺激事件、刺激时间、压力程度、排解渠道、认知与价值观
发泄不满——制造恐慌
媒体的涟漪效应——传染&渲染
第2章:识人辨人 弄懂什么人容易犯罪,不招惹
初犯累犯惯犯
2/8法则:80%犯罪是20%人做的
初犯:矛盾、肤浅、侥幸
累犯:贪婪、报复、交往(不良)、谨慎、合理化
惯犯:心态、性格、犯罪技能
模仿效应
社会学习理论:人类的学习是个人与所处社会环境持续交互作用的结果。
理论核心:人类的很大一部分行为来源于模仿。
模仿方式:
1.直接模仿,最简单的方式
2.综合模仿,存在学习整合过程
3.象征模仿,学个意思,没有具体的行为出现
4.抽象模仿,总结出抽象的原则,为己所用
攻击行为的观察学习环境:
1.家庭影响,家庭成员的示范和鼓励
2.亚文化,有犯罪因素的文化渲染
3.媒体、电视、电影、游戏等宣传工具的影响
暴力攻击行为的复杂性:
1.攻击行为还可以通过对自身攻击行为结果的体验而形成;
2.长期高频率的学习模仿攻击行为,会影响大脑相关区域的反应,改变大脑的反应模式,让暴力行为更多、更频繁
帮派犯罪
帮派分类:
1.社交型
2.犯罪型
3.暴力型
吸引还是造就?
帮派与帮派犯罪分子之间的相互关系
1.选择模式:帮派吸引了那些有犯罪行为的人加入
2.助长模式:帮派影响了成员,使得帮派份子染指犯罪行为
3.结合模式:选择模式和助长模式相结合
为什么加入?
1.帅气
2.归属感&保护
3.地位&支持
4.有人管
5.吸引注意
6.社会交往&经济利益
危险心结
心结:一种心理历程被阻止,被压抑而形成的某种心理发展的郁结状态,以及在这种状态下展现出的一些异常和行为。
危险心结犯罪者的特点:
1.最常见的犯罪因素之一
2.日常生活中,无犯罪倾向、无前科
3.多数能正常生活
4.遭受刺激之后,状态发生巨大变化
5.危害行为可能表现为异常的暴力性
6.危害行为可能表现出不可思议性
危险心结的形成原因:
1.猛烈的刺激
2.特别经历
挫折经历
挫折-攻击理论:
- 人类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之一,就是目标无法满足时带来的挫折;
- 挫折先于攻击出现,攻击是挫折的必然结果。
区别性因素
1.个人经历
2,对挫折的个人理解
3.个人对挫折的反应方式
4.环境中是否有可以诱发攻击的刺激因素
神经生物学
应激障碍
PTSD4类症状:
1.闪回
2.回避和麻木类症状
3.警觉性增高
4.暴力伤害
儿童PTSD征状特征:
1.反复再扮演创伤性事件
2.玩与创伤有关的游戏
3.面临相关的提示时情绪激动或悲伤
4.回避症状,如分离性焦虑、黏人、不愿意离开父母
5.高度警觉
6.容易生气或暴怒
7.难以入睡
PTSD与犯罪的关系:有研究发现,曾经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幼童,在成年后比没有遭受过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人有更高的犯罪倾向。
1.妄想型暴力行为
2.刺激寻求行为
3.双向情感暴力行为
4.睡眠障碍暴力行为
恋童癖
性犯罪——报告率最低
心理分类:
1.不成熟型恋童
2.成熟型恋童
3.需求型恋童
4.暴力型恋童
RNR——风险、需求、响应
动机:
1.针对儿童——不容易反抗,容易得手,杀伤范围大,容易泄愤
2.达到某些目的——报复、要挟、针对
纵火癖
纵火犯:
有目的纵火——怨恨、经济类,报复、骗保、毁灭犯罪痕迹,没有依赖性,有一定特殊场景在里面
意识模糊下的纵火——酒醉、药物过量
纵火癖——性兴奋、愉悦,隐秘,心里快感,冲动控制障碍
纵火——性功能障碍
——一种性的替代方式,火本身具有的毁灭力量,反映了行为人性欲望的强度以及病态的残忍
特征——家庭缺陷;文化程度低;精神类治疗历史;人格障碍
盗窃癖
女多于男
紧张感增加——愉快、满足、解脱——情绪抒发
特点:
1.无目的无计划
2.自己偷
3.单纯为了盗窃这个行为,享受这个过程
4.囤积而不售卖
边缘型
BPD:情感失调、人际关系不稳定、自我形象不稳定及冲动性行为为特征的一种复杂又严重的障碍。
1.情感失调——起伏不定
2.冲动性行为——自杀、自伤
3.人际关系不稳定
4.认知问题
产生原因:
1.童年创伤:边缘型障碍在幼年时和其养育者之间的互动和关系,出现了严重的偏差;
2.生物学原因:大脑激素分泌与代谢的状态失衡
3.遗传与神经性因素
病理性赌博
形成阶段:
1.赢钱阶段
2.输钱阶段
3.绝望与沉迷阶段
表演型障碍
过度情绪化、追求他人注意
表演型障碍特点:
1.喜欢吸引人注意
2.表面动物
3.游戏人间的情感状态
4.宇宙中心的他们和作为棋子的我们
第3章:心理自查 理解受害人心理活动,不踩坑
本能反应
危险——恐惧——本能反应
《恐惧学:恐惧如何操控你的大脑》丹尼尔
恐惧:预期潜在伤害的心理。
忍耐心理
long-suffering
忍耐心理原因:
- 有社会关系基础
- 担心社会关系受影响
- 担心无法控制事情的变化;
- 认为即使说出来,状况也不会被解决;
- 无社会关系基础
- 趋利避害
虚荣心理
无论受害者是不是因为虚荣才成为受害者,我们都不应该去指责这种心理状态,甚至是谴责受害者,把责任推到受害者身上,而是应该更多的关注犯罪受害者的状态,是否需要任何形式的帮助,同时去处罚那些犯罪者。
酒足饭饱的虚荣是善意的,饥肠辘辘的虚荣是恶意的。
虚荣——自我崇拜
虚荣是对以原原本本地现身的这种真实状态的畏惧;因此它是对自豪感的缺乏,不一定是一种本性的缺失。 ——尼采
虚荣心理
- 犯罪者
- 财产
- 吸引注意
- 受害者
- 传销
- 吸毒
- 群体暴力行为
- 攀比
恐惧心理
恐惧:预期潜在危险的心理。
恐惧心理发作的要素:
1.环境相对固定,边界明确
2.害怕被报复
对公权力的信心,低的机会成本博不处理的机会
暗示心理
心理暗示:人在接受他人或外界的观念、情绪、判断、态度等因素的一整个心理活动。
易受暗示性影响因素:
1.年龄,儿童>青少年>成年人
2.性别,女性>男性
3.知识储备,关键是批判思维能力的强弱
4.兴趣,兴趣越高,暗示性越强
5.情绪,失去冷静容易受暗示
6.心理状况,精神状态差时易受暗示
7.心理暗示来源,来源越强,易受暗示性越高
愤怒心理
愤怒——生气,懊恼
愤怒发生机制
- 主动的愤怒:攻击行为和主动促成求助的行为,目的都是试图让对方处于劣势
- 被动的愤怒:生闷气,目的是让别人觉得愧疚,或是引起别人对自己的同情与关注
善意心理
哲学中的善意:真实的,诚挚的意图或信念,与行为的结果无关。
不会损害自己的安全和利益
满足最低的求助需求
投机心理
核心:概率,侥幸
投机:依概率为基础追逐利益的心理倾向。
投机心理的犯罪特点:
1.犯罪行为通常都是产业链式或团伙式的;
2.犯罪行为基本都是以看似正常的商业模式去包装的;
3.基本都予以与正常情况不相符的反馈或回报
受害人投机心理特点:
1.普遍对于风险的认识不完善;
2.多数受害人比较倔强固执;
3.过于自信和相信自己的判断;
4.不能脚踏实地,总想天降横财;
5.容易急躁,易受暗示性强;
6.不懂辩证看问题
止损——劝说——报警
羞耻心理
羞耻感
- 个人层面:通常是一种令人不愉快的自我意识情绪,涉及到对自我的负面评价以及可能体会到的痛苦
- 社会层面:它是一种工具,这种工具驱使我们隐瞒或否认自己的遭遇以及行为,或者是抑制一些即将发生的行为。
自我惩罚&痛苦,无助,自我否定,不敢说,不敢面对,保持沉默
羞耻感产生的原因:
1.社会观念的我那天;
2.被特别亲近、尊重的人伤害;
3.经常被情感忽视;
4.不必要的暴露;
5.期望的落空;
6.自我评价与实际遭受行为的落差。
调节羞耻心理的方法:
1.自我原谅,这不是你的错;
2.自我接纳,接纳遭遇与平庸;
3.自我关怀,给自己爱与鼓励。
第4章:自我保护 学会超实用的日常防身术,不受伤
亲密关系暴力
亲密关系暴力循环:压力期、争执期
1.压力期:多以冷暴力出现,同时也是制止暴力的最佳时期;
2.争执期:开始有激烈的争吵,并开始出现心里虐待;
3.虐待期:以身体虐待、性虐待为主,并逐渐成为暴力循环的全部;
4.蜜月期:施暴者一般会示好、道歉,做弥补行为迷惑受害者。
暴力循环中的暴力手段:
1.行动控制:监控并掌握行踪;
2.肢体暴力:动手打人、虐待动物;
3.社交管控:控制交友,要求远离朋友、亲人;
4.言语暴力:指责、辱骂、斥责;
5.经济暴力:管钱,并控制经济来源;
6.性暴力:胁迫、控制或嘲笑、贬低。
应对关系中的暴力
1.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;
2.寻求倾诉机会;
3.直接分手;
分手策略
- 慎选谈分手的时间和地点
- 告知好友自己要谈分手
- 不要让对方物理上靠近自己
PUA骗术
pua套路——五步陷阱法
- 树立形象
- 颠覆形象
- 建立契约
- 撕毁契约
- 情感虐待
审慎心态养成1.0
- 不过早信任对方,保持警觉性;
- 谨慎对待金钱往来;
- 避免太多期望与要求;
- 不要有侥幸心理
审慎心态养成2.0
- 不去暗示性、封闭空间
- 保持意识清醒,不喝酒
- 对关系进展不能着急
- 相信直觉
审慎心态养成3.0
- 看人看行为:把对方的甜言蜜语和实际行为分开审视,并以实际行动做主要判断依据;
- 分享恋情:把自己的恋爱进展分享给信任的朋友、家人,考虑并酌情采纳他们的评价与建议。
顶族
职场性骚扰
典型强奸
逃跑
限制歹徒
猛攻下体、插眼睛
环境预防
个人预防
止损与补救
强奸文化
拐卖
预防
- 骗
- 诱
预防措施
- 教会孩子记住自己的名字
- 教会孩子拒绝陌生人的一切
- 给孩子佩戴身份识别卡
- 给孩子佩戴通讯、警示设备
- 教会孩子万一和父母走散,要在原地等待
- 提醒家长,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
应对措施
- 报警,只要确定孩子被拐,立刻报警;
- 十人四追法;
- 扩大寻人消息的覆盖面。
尾行
识别尾行
- 跟踪
- 送礼
- 监视
- 攻击
- 威胁
盗窃
争分夺秒
抢劫
财产&暴力
网络诈骗
边缘路径
洗脑
人际or社会影响——影响心理学
精神/心智控制
- 信息控制:只提供一种信息来源,而没有不同观点,反复灌输,限制接触其他信息
- 行为干预:去个性化,仪式感,稀缺感,群体压力,强迫参与
- 摧毁人格:习得性无助,斯德哥尔摩,盲目崇拜,言听计从
涉众暴力
发泄报复、寻衅滋事、聚众斗殴、涉黑暴力、涉众型经济犯罪
人群逃跑方向的九点(左)十点(左前)两点(右前)三点(右)方向逃跑
第5章:洞察人性 读懂复杂社会人性之后,仍有初心
网络暴力
社交媒体最爱分享:照片、位置、社会关系
网络游戏
搜索
荡妇羞辱
舆论引导
受害者责任论
性犯罪无罪论
让犯罪的责任回到犯罪者身上
死刑
支持废死的观点
1.死刑并没有让国家治安环境变得更好;
2.尊重生命,保障人权;
3.怕司法不公;
4.没有确实的数据表明死刑比无期徒刑有用;
5.对犯罪者罪行的惩罚,还有很多比死刑更好的替代方案。
支持保留死刑的观点
1.死刑是维护公平的手段;
2.强有力的震慑;
3.与罪行对应的刑罚手段;
4.生命权的保障本身不是绝对的。
路西法效应
斯坦福监狱实验目的:探究社会环境对人的行为究竟会产生何种程度的影响,以及社会制度能以何种方式控制个体行为,主宰个体人格、价值观念和信念。
路西法效应
- 路西法效应是指在特定情境或氛围下,我们的思维方式、行为方式,甚至是我们的性格,会表现出恶的一面;
- 这就说明了人性中的负面部分,或者我们平常称之为恶的部分,是可以通过人为在特定情境下,或是直接由特定情景造成的。
原因:底线逾越、去个性化、去识别化、责任分摊/推诿、盲目服从于权威、被动地容忍恶的存在
津巴多十条
1.承认自己的错误;
2.注意周围的变化;
3.意识到自己的责任,并负责;
4.肯定自己,相信自己的能力;
5.辩证的看待权威,我尊重公正的权威,但反对不公正的权威;
6.得到团体的认可,但重视自己的独立性;
7.警惕、审慎;
8.平衡自己的时间观念;
9.拒绝为了所谓的人身安全而牺牲自由;
10.相信自己能够反对任何不公正的制度。
破窗效应
起点
秩序
恐惧
驱散
潘多拉魔盒
平庸之恶
不思考,纵容恶
环境背景分析
犯罪心理分析
彩蛋
犯罪生涯曲线
初犯年龄;犯罪方向;再犯与间隔时间
连环杀人
被害者相似性;实施行为残忍;享受过程;计划性;难抓(谨慎、反侦察)
职业型犯罪
以犯罪为专门职业的人
《职业盗窃》职业犯罪者:
1.有专门知识
2.较高社会地位和声誉
3.有普通情感
4.公开生活
5.从事有计划犯罪
雷克利斯的观点:
1.以犯罪为获取生活来源的途径
2.犯罪专家,善于制定计划,选择被害目标并成功逃避侦查;
3.精湛的犯罪技巧会得到传承
4.心理正常者
5.技能多样化
心理特征:
1.杰作心态
2.手段残忍、多变
3.具有双重性格
4.以犯罪为信念的动机
接触即残留
变态型犯罪
认知、情绪情感、意志活动和个性心理特征以及行为表现超出了正常范围,自我丧失了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的犯罪者——变态型犯罪者。
特点:
1.通常连续犯案的可能性高;
2.犯罪行为很难让人理解;
3.受害者往往被当作是自己的艺术品;
4.现场有很多宗教、哲学以及艺术的因素
5.从事有计划犯罪
6.有很强的隐蔽性,不易被发现
特点2:
1.犯罪行为不是经济利益,因此很少财产类犯罪
2.通常犯罪行为都会比较残忍
3.犯罪行为动机一般是想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发泄自己的情绪
4.保存正常的社会功能
5.精神上大概率呈现出异样
犯罪艺术家、表现家
斯德哥尔摩综合征
女性>男性
情感依赖,感性
高压状态下犯罪者态度交叉,造成的受害者心理状态的变化。
审讯心理
审讯心理技术
1.联想反应问答;
2.复述或默写法;
3.脑波技术;
4.测谎机
警察心理
心理压力:
1.众目睽睽
2.危险性高
3.人性扭曲
4.形象受损
5.替罪羔羊
6.期望不符
7.变动无常
8.缺乏保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