身體社會學第八講:身體的媒介與科技

當傳統公共領域⼤多為男性所佔領?⼥性有可能因為網路⽽重新 empower 嗎?

讲义来源于网络,感谢李明璁老师的公开分享,这里只作整理引用,未作任何篡改。

主題:從⾝體「淹沒」到⾝體「浮現」的社會學

李明璁(台⼤社會學系助理教授)
2018/5/16 19:30-21:30 台灣⼤學新⽣教學館 102
[email protected]

指定閱讀⽂章
Chris Shilling,2009,「科技的⾝體」 《⾝體三⾯向:⽂化、科技與社會》第⼋章。
Donna J. Haraway,2010,〈賽伯格宣⾔〉 收錄於《猿猴、賽伯格和⼥⼈》第⼋章。
Mingtsung Lee(李明璁),2015, “The Gender Representation and Bodily Negotiation in Taiwanʼs Occupy Congress Movement” 《⽇本ジェンダー研究》第 18 期,⾴ 43-75。


Part 1. ⾝體與科技的交纏關係

⾸先,⾝體作為科技發展的源頭:⾝體化的科技。
再者,科技作為⾝體發展的趨向:科技化的⾝體。

⽐如⼈類為了讓⾃⾝快速移動⽽學習騎⾺。對⾺的控制需求,衍⽣各種⾺具設計。
⽽當⼈類使⽤⾃⼰所創造的科技物駕馭其他物種,也意味著對⾃⾝的同時改變。
所謂「學習」,就是讓⾃⼰⾝體能融⼊⾺具的使⽤中, 努⼒控制⾃體、⾺具、⾺,以掌握三者(⾝體、科技、⾃然)平衡。


Part 2. ⾝體化的科技

⼈類是⾃然的⼀部份,但⼜與⾃然有所區隔。
社會學家 Simmel:「『超越⾃⾝的過程』,是⼈類⽣活主要的樣貌」。

⾝體想不斷超越⾃⾝,於是需要發明各種器物和技術,此即為科技,也構成了所謂⽂化。

⽂化是⼀種培育、積累;是⼀種強迫、控制;是⼀系列有特殊⽬的指向的活動。
總⾔之,是對⼀整套事物秩序(order of things)的重新設——以⼈⼯設計過的秩序(artificial order),取代或補充⾃然秩序(natural order)。

各種科技,就是作為⾝體需求之延伸、擴充、進⽽改變⾃然世界的⼿段。

最顯著的例⼦,就是⼈類對「⽕」使⽤⽅式的不斷演進。
⽕是⾃然⼒,原本對⼈類產⽣威脅(如同它對其它所有動物⼀樣)。
但能夠以技術發明,主動⽣⽕、起⽕、控⽕, 就能使⼈類從被宰制的物種,轉化為可以主宰環境的物種。

⽕從此不是⾃然物,⽽是科技物,也是⽂化物。
⽕為⼈類帶來超越的新⽣,卻也擴⼤⼈類彼此的殺戮。
這是⾝體化科技的恆常吊詭:科技為了延續並提升⽣命⽽存在。

但問題是,有些⼈認為⾃⼰族類的⽣命⽐起他⼈的⽣命更值得延續和提升。
於是科技就成了毀滅「這些(他者異族)死不⾜惜的⾝體」之恐怖⼿段。


Part 3. 科技化的⾝體

科技不僅影響我們的存在環境(作為⼈類活動的舞台設定), 更進⼀步「進⼊」⼈體(可能是主動接納、也可能是被迫侵⼊), 從⽽改變甚⾄重構⼈體。

科技改變了⾁⾝的局限性、無常性,使之變得更有發展性、穩定性和可控制性。

兩個顯著的例⼦:義肢與整型,電腦與網路。

義肢如何從是被動的「美化或修補物」,轉⽽成為更積極主動的「提升物」。
⽐如⽥徑賽跑者的⾦屬⼩腿,或者可直接與電腦傳導聯結的假⼿臂。

和義肢有類似發展路徑的科技則是整型。
整型技術既源於⾝體需求,但同時也創造、誘發甚⾄誇張擴⼤這個所謂「需求」。

⽐如隆乳⼿術, ⼀開始是為切除乳房⼿術的⼥性所作之義乳,是為了「恢復」胸形。
但逐漸演變成以⼀種性別化的審美標準來進⾏「美化」或誇⼤胸形。
對於整容或整型⼿術,是⼥性主義與性別研究學者⼀場無⽌境的辯論。

此外,網路世界中的科技化⾝體,也持續引發「結構限制 vs. 主體能動」之辯論。
「虛擬⾃我」極為混雜,它既有可能超越⾁⾝的限制,⽽產⽣前所未有的能量; 但也有⼈主張:我們的線上⾏為,仍取決於離線的、真實世界中的⾝體存在。


Part 4. ⼈機⼀體:賽柏格

Cyborg:「cybernetic organism」。意指:混合了有機體與電⼦機器的新⽣物。

涉及兩個不同但⼜交互混雜的層次:
⼀、有著⼈⼯智慧(AI)的機器⼈或「虛擬⼈」: 如機器戰警、Baymax、初⾳、雲端情⼈。
⼆、有著半或全機器⾝體(但保留腦部)的真⼈: 如 Stephen Hawking、鋼鐵⼈、攻殼機動隊(Ghost in the Shell)

這兩種「⼈」(半機半⼈的賽柏格)對於當代社會發展的意義,尚未能有定論。

持續加劇的⽭盾衝突:
正⾯:網路擴張與賽柏格,提供⼈類前所未有的機會, 得以⾃由跨越疆界、發展⾃我認同和嶄新計畫、與遠⽅他⼈進⾏即時互動交流。

負⾯:這些科技仍然受制於政經宰制權⼒,甚⾄使之更能監控個體。 換⾔之,是⼀種形式化的偽⾃由,其實是深化了資本主義的社會控制。

或者也有⼈從能動性本⾝的侷限來談。 ⽐如「資訊超載」(information overload)反⽽造成⼈的⾝⼼壓⼒,適得其反。

還有⼈從「中介傳播」(mediated communication), 來討論網路對使⽤者之⼈際關係、其與⽇常物質或⾃然環境的聯繫斷裂。 ⽐如:從線上遊戲、網路交友到「虛擬性愛」,是否⼀種太過「安全」的危險?

最後,從性別⾓度思考,所謂的「cyber-feminism」如何可能? 當傳統公共領域⼤多為男性所佔領?⼥性有可能因為網路⽽重新 empower 嗎?

🙏感谢🙏